當前位置: |
2024/07/18
2024年7月8日,由北京平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設施園藝工程專業委員會主辦,北京慧農信息咨詢有限公司承辦的第一期2024現代設施農業融合發展交流會暨設施園藝學術會議產研對接預演成功召開。
本次活動在線上舉行,旨在促進各方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搭建產研對接平臺,技術需求一對一對接,分享最前沿成果技術專利。
第一期產研對接會由北京慧農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兼法人王明媚主持,篩選了兩位專家代表、兩位企業代表分別進行了推介宣講,并在會議結束后幫助專家與企業進行了后續的深入對接。
本次會議首先由專家代表南京農業大學郭世榮教授進行宣講。
郭教授指出生產上廣泛采用的基質主要為泥炭,具有數量的有限性、分布的不均衡性、性質的不可再生性和開采的環境破壞性,目前實行保護性開發,許多國家已限制開采,導致泥炭使用成本高。 基于此背景,郭教授及其團隊研發生物基質合成技術成果有效的改善了這一問題。生物基質合成技術有效利用不同產業有機廢棄物材料進行機制化利用,充分體現了“輕型”“有機”“營養”這三大特點。
此外,郭教授又介紹了其設施作物優質高效綠色生產技術成果,包括有機輕型基質穴盤育苗技術、葉菜穴盤基質栽培技術、蔬菜有機基質無土栽培技術、設施作物嫁接換根抗逆栽培技術、控水控肥番茄等蔬菜作物高品質栽培技術、安全、環保型新型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使用等。
其次,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馬偉研究員的助理楊雪梅介紹了其團隊以及研究方向。馬偉團隊主要研究方向為智能農業機器人,其團隊指出我國超過98%的蔬菜栽培均采用“先育苗,后移栽”的方式,種苗需求量超過6800億株,缺口巨大,現有的蔬菜集約化育苗只能向市場提供30%左右蔬菜種苗,剩余的70%仍然依靠傳統育苗方式或簡單裝備栽培,生產效率低,人工成本不斷攀升。此外,這些種苗在從育苗基地到農田長途運輸過程中不僅易造成損傷和浪費,還會產生高昂的運輸成本。種苗生產全流程缺乏標準化管理,苗的質量層次不齊,出苗率低,嚴重制約了我國蔬菜種苗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所以,貼近用戶的無人種苗生產工廠是未來的主要發展趨勢,這種集約化生產方式有廣闊的市場前景。針對這一問題馬偉團隊進行了技術研究以及提出期望和企業合作缽苗高效移栽技術研究與智能裝備創制。
隨后,兩家企業代表分別對各自所需的技術需求做了宣講。
蘇州博田的市場經理李壯對其企業進行了簡要介紹,指出傳統農民正在消失,靠人工精耕細作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因此農業機器人的發展和出現是必然的。蘇州博田已有較為成熟的農業機器人制作經驗,并取得多項發明專利,期望與機器視覺領域、AI大模型、SLAM導航的專家就農業采摘巡檢機器人項目內存在的1.技術成熟度提升;2.多傳感器融合技術;3.靈巧操作和軟抓取技術等項目難題與相關領域專家達成合作。
鄒城辛沃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辛沃田總工趙士民就其企業所需的智慧農業、設施農業種植技術,在無土栽培方向所需要專家解決的難題進行了推介宣講。他提出溫室無土栽培雖然可以脫離耕地,但設施設備昂貴和復雜,經不起狂風暴雨的侵襲,露天種植困難:目前,在用的設施都存在的投資大、操作管理復雜:人工成本高、運行可靠性低、環境適應能力差等弊病,無疑是設施農業的痛處和短板。形成了設施農業發展的瓶頸,制約了設施農業的普遍應用。因此基質再生尤為關鍵,其指出垃圾利用再生基質的需求,希望就基質再生與專家達成合作。
最后,北京平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進行了招商政策宣講。農業科技園區為入駐企業搭建公共實驗平臺,提供空間保障、政策保障,并為入駐園區的人才提供各類補貼(包括交通、住房等)支持,歡迎農業類企業、人才入駐園區。
會后,主辦方幫助郭世榮教授和鄒城辛沃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積極對接,并幫助其建立聯系,促進其達成合作。如有專家/企業與馬偉團隊/蘇州博田有合作需求,可添加聯系下方聯系方式。